目前分類:107年印度朝聖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玄奘在漢地參學佛法多年,感到在各地所聞經論說法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結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但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始終未能如願。

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自出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玄奘「水漿不涉於口3日,至第4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玄奘結為義兄弟,相約將來玄奘自天竺返國時,要住在高昌3年講經說法,接受其供養。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玄奘紀念堂位於那爛陀寺附近,是大陸在1957年捐款3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紀念1500多年前促成中印文化交流的唐三藏玄奘大師。由於種種原因停工半世紀之久,2000年啟動修復完善計畫,2016年全面竣工。紀念堂的牆壁上繪滿玄奘大師生平的重要事蹟。

玄奘俗姓陳名褘,隋朝仁壽2年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 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慧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他有3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爛陀寺都作過說明,而義淨對當時那爛陀寺的佈局、建築樣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習慣,敘述尤其詳細準確。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說那爛陀寺所在地原本是庵沒羅園,後來5百商人捐金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3月。唐三藏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卷9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3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

5世紀初,笈多王朝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世紀時,唐三藏玄奘大師西天取經,曾在此修習佛學。玄奘到達那爛陀之前已經在印度遊歷了3年,頗有一些名氣,當時寺里專門派出了2百名僧眾迎接法師入寺,隨即覲見了已逾歲高齡的住持戒賢長老。

戒賢長老是護法大師的徒弟,世親菩薩的再傳弟子,在寺院威信最高,大家都尊稱他為「正法藏」。戒賢長老收玄奘為親傳弟子,親自講授《瑜伽論》、《順正理》、《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等經書,玄奘還兼學婆羅門學。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爛陀(梵語:Na^landa^),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語:Na^landa^ -sam!gha^ra^ma ),意謂「施無畏」或「無畏施」。位於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大學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

那爛陀大學遺址於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遺址如今已經被保護起來,目前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公尺,還不到原來的1/10,清理出來的建築遺址有15處,多為紅磚砌成,僧房櫛比,不計其數。無論講堂、膳堂都能同時容納千人以上,可想見當年僧眾在此參學的勝況。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林精舍(梵語:Veu-vana Vihara)又稱「迦蘭陀竹園」(梵語:Kalaṇḍaka Veu-vana)、大竹林精舍、大林精舍。位於新舊王舍城之間,王舍城北門1里餘,用石頭砌成,門向東開。

相傳是迦蘭陀長者皈依佛陀後獻出的竹園。是佛教史上第1座供佛教徒專用的建築物,也是後來佛教寺院的前身,「精舍」名稱之源。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鷲山(梵名 Grdhrakūta,巴利名 Gijjha-kūta),又作耆闍崛山、耆闍多山、崛山。意譯作靈鷲山、鷲頭、靈山,簡稱靈山或鷲峰。位於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之東北側,地處恆河平原,周圍都是平地,惟有此山以及附近幾座小山挺拔而立,為著名的佛陀說法聖地。

靈鷲山山名之由來,《大智度論》卷3曾有2種說法,一說為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另一說王舍城南屍陀林中有死屍,諸鷲常來噉食,食畢即還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93年我曾到印度靈鷲山朝聖,這次舊地重遊,說法台上比起當年添加了許多設施,供奉了金色的佛像、佛經,擺滿了鮮花等貢物,還鋪設了地毯供朝聖者禮佛誦經,相較之下,我反而比較喜歡原來沒有這些設施的自然景觀。

面積不大的說法台上,擠得滿滿的各國信徒,接續誦經,人潮不斷。人擠人的,無法繞佛,朝聖團誦完經後,循著前方的隊伍,走了一圈,站在離山下平地千百公尺的說法台上,眺望著下邊一馬平川的廣闊平原。師父要我們觀想,佛陀在說法台上宣講經典,山下整個平原寬敞的空間裡,十法界的眾生齊聚聽聞佛法的情形。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無量壽經、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即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特別提到,修淨土法門必須要先修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慈善業。

有些人問說,師父啊佛陀沒有叫我們吃素啊,師父你怎麼叫我們吃素呢﹖這不是有嗎﹖這是修慈善業啊!慈心不殺修慈善業,就是叫我們吃素。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寶山位於靈鷲山的西邊,傳說是佛陀宣說法華經的法華會上,多寶佛現身之處,因此被命名為「多寶山」。

 日本日蓮正宗的日達上人修持妙法蓮華經,由於建造佛塔供養舍利,是依憑妙法蓮華經的修行方式之一,日達上人希望能夠把他於1933年在斯里蘭卡獲得佛陀真身舍利,建塔供養。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涅槃之前,四眾弟子推舉阿難陀請示佛陀4個問題。

 1個問題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佛陀開示,應依戒為師。式叉摩那就是戒的意思,戒是無上菩提本,分成許許多多的戒,五戒、菩薩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齊500羅漢準備結集經典,大迦葉尊者問大眾說:「現在要先集何藏?」

眾人都回答言:「先集法藏」。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第一次結集經典的因緣,依據諸律藏記載因為有比丘說,在佛陀入滅之後就可無拘無束,大迦葉尊者(Mahā-kāśyapa)得悉後,告訴諸比丘說:我等事者宜應先結集法藏,勿令佛法速滅。」發起了第一次結集。

對於結集經典的地點,眾多比丘都有不同的建議,大迦葉尊者說:「應向王舍城(Rāja-gha)結集法藏。所以者何?世尊記王舍城韋提希『Vaidehī』子阿闍世王「Ajātaśatru)聲聞優婆塞無根信中最為第一。又彼王有五百人床臥供具,應當詣彼。」大家聽了都同意。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葉窟在王舍城的山上,朝聖團清晨出發爬山,老弱者可以坐轎子讓人抬上去,我出外旅遊向來善待自己,所謂窮家富路,當然選擇坐轎節省體力。

 抵達七葉窟,師父感慨地說18年前來過此處,今日舊地重遊,發現岩石裂了一塊,就如世尊所說的,世間無常。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入滅火化後,舍利分為八分,離車族也分得其中一份,便在吠舍離的此處建造了佛塔供奉。

 舍利塔原為泥土建造,因附近地勢低、水災多,雖然各個王朝及歷代國王在原始的土石舍利塔外加砌磚牆修繕保護,然而伴隨著長久以來的天災人禍及大自然的風蝕,佛陀舍利塔還是逐漸毀塌,只剩部分殘存的基座,以圓形的鐵欄杆圍籬保護著遺蹟。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難舍利塔的旁邊矗立著一根保存良好的阿育王石柱,據說是建造在佛陀最後一次說法的大林精舍重閣講堂的遺址上,阿育王當初就是為了紀念佛陀最後說法之地,而建造了這根石柱。

石柱狀況良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阿育王石柱中保存最完整的,粉紅的花崗岩柱體上方,是裝飾簡潔的覆蓮,頂上置蹲獅一座,尾巴下垂。這是阿育王所建造的石柱中,唯一不曾遭受雷擊和戰爭,順利地保存下來。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難舍利塔紀念園很寬廣,有阿難舍利塔及各處大大小小佛塔的基石遺蹟。阿難舍利塔後方豎立著阿育王的石柱,上方站立著石獅像。園內還有已經乾涸的獼猴池遺跡。

佛陀涅槃前在此地的大林精舍廣閣講堂,最後1次對弟子信眾講經說法,精舍現在已經完全湮滅。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最初是不允許女眾出家的,女眾出家加入僧團修行,是阿難陀尊者促成的。

佛陀證道後,撫養他長大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在佛陀父親淨飯王去世後決心出家,帶著5百位釋迦族婦女及佛陀俗家妻子耶輸陀羅,請求佛陀允許他們出家加入僧團修行,學習佛法。

文章標籤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難陀(Ānanda),又稱阿難,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係釋迦牟尼佛之叔白飯王次子,少時隨佛陀出家,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阿難陀出家後,曾經要求他沒聽過的經,佛陀全部都要重覆為他講一遍。

佛陀所講的經法,阿難陀聽聞即能憶持不忘,佛陀稱讚他:「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