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紀念堂位於那爛陀寺附近,是大陸在1957年捐款3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紀念1500多年前促成中印文化交流的唐三藏玄奘大師。由於種種原因停工半世紀之久,2000年啟動修復完善計畫,2016年全面竣工。紀念堂的牆壁上繪滿玄奘大師生平的重要事蹟。

玄奘俗姓陳名褘,隋朝仁壽2年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 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104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慧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他有3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幼年的玄奘人品高貴、智慧聰明、個性獨立,少時因家道中落處境困難,跟兄長長捷法師住淨土寺5年,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的經典,更偏好後者。

613年,11歲時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

615年,13歲時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隨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將《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讀沒有遺漏之處,大眾皆感驚異,令玄奘升座複述,玄奘分析詳盡,盡得嚴法師宗旨,因此博得大眾的欽敬,享有美名。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提議長捷法師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議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大乘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幾年之間,日夜研讀,精通諸部經典,聲譽大著。

622年(唐高祖武德5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624年(武德7年)玄奘私下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往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60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大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627年(貞觀元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01.jpg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02.jpg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10.jpg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11.jpg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12.jpg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14.jpg

AA2018-0310-03-巴特那-02-玄奘紀念堂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