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西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為銘記敕令(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弘揚佛法,在印度恒河流域各地敕建了30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
至今被發現者共有10柱,其中6柱高度自10至13公尺不等,重約50噸,所刻法敕共通之內容係尊重佛法、勸善斷惡、禁止殺生、仁慈平等,及有關人類之福祉等6章,此外,各柱亦載有阿育王之事蹟。其餘4柱,高度約7.5公尺,各柱所刻之法敕內容不一,大約為禁止破和合僧,以及阿育王自身之佛跡巡禮等記載。
石柱上端雕有各種獸類,例如獅象,雖年代久遠,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石柱上所雕之古印度年代,尤受學術界重視。
1896年印度考古學家穆吉克根據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在蘭毗尼園瑪雅黛維女神廟的正北方,挖掘出1根阿育王石圓柱,高約6公尺,直徑45公分。
石柱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愛善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20年,親自來蘭毘尼恭敬禮拜。證實此處為佛陀誕生之地後,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上作1馬,並用石欄圍護。因為無上正遍知出生於此,特諭減免蘭毘尼村稅賦,僅繳收入的8分之1。」
刻在石柱上的文字無疑地證明了蘭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這支石柱也因此成為蘭毗尼園最重要的歷史文物。
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13公尺,埋入地下2公尺,柱頂近3公尺,中間柱身7公尺多,周長2公尺。柱頂由3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接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師父跟我們解說了有關阿育王的兩個故事,深具意義。
有一次阿難陀尊者陪同佛陀出訪,途中看到兩個孩子玩家家酒,有碗、飯匙、煮飯的器皿等玩具,拿泥沙當飯來炒。
第1個孩子看到佛陀,非常高興把那個沙飯裝起來,佛陀看到就把缽放到地上,其他的隨眾也跟著把缽放在地上。
於是第1個小孩將沙飯放入佛陀的缽裡佈施,另外的那個孩子則把沙飯放在其他人的缽裡面。此時,阿難陀尊者對佛陀說這不是飯耶,你怎麼可以接受他的供養呢﹖
佛陀回答說,你不要小看他這個小孩子,今天如果不接受他的供養,將來我的佛教會被滅亡。如果接受他的供養,我涅槃100年後,他會大興大乘佛教,到全世界廣宣佛法。
阿難陀尊者又問佛陀,小孩供養的沙要如何處理﹖佛陀指示將沙與黏劑混和,塗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陀居住的廂房外面牆壁上,並叮囑阿難陀尊者別忘了做這件事情,否則將會導致佛教在百年後阿育王執政時滅亡。
那個小孩子後世即投胎為阿育王,有一些同父異母的兄弟,他本身不是大房生的,國王原本輪不到他繼位,為什麼他會當國王呢﹖完全是因為他前世供養了佛陀沙飯,在供養當時發下大願將來如果我能夠成為一代的國王,我要統一全國。
正因為這個大願,讓佛陀接受他的供養,並且把沙飯塗在廂房外牆。當小孩轉世為阿育王後,由於供養佛陀的功德,繼承王位,並且在殺戮太過的時候,幡然悔悟,成為護持佛教護法的聖主明君。
阿育王皈依佛法僧三寶後,有一次要供養僧侶,出家比丘依次進入,他都一一頂禮後再作供養。最後來了一個小沙彌。阿育王想我堂堂一個統一全印度的大國王,要在大眾前面對一個小孩子頂禮3拜,實在太掉身份,怎麼樣都拜不下去,於是跟小沙彌說小師父你跟我到房間去,然後把門關起來,對著小沙彌拜了3拜。
拜完之後,小沙彌把他的缽放在地上,用神通站在缽的邊緣跳舞,跳來跳去,一會兒跳進缽裡,一會兒又跳出來。小沙彌對阿育王說你不要跟人家講我在裡面跳舞喔!阿育王不好意思,立刻跟小沙彌懺悔。
佛陀說4種東西不可忽視,小小的一把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滴水將來會浸盈大器;小的龍將來會呼風喚雨;小沙彌不可輕視,你怎麼知道他不是佛伴侶來轉世的,將來會成為講經說法的大菩薩呢﹖
師父告誡我們今天在佛陀誕生之聖地誦經禮拜,非常殊勝,希望這一次朝聖會給各位信眾很好的啟示,改變內心的觀念,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朝向修行的正途邁進,走往成佛的大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