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 (Liverpool)-英格蘭西北部著名的深水港,位於默西河(River Mersey)的東岸距離愛爾蘭海大約8公里,與倫敦相距325公里 。地形起伏不平,穿越一條山脊,最高處是海拔高70公尺 的埃弗頓山。15世紀中葉發展成為港口城市,素有「英西門戶」之稱,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首府。




利物浦的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第一說是源於12世紀被稱為Liverpul」,意為滿是泥沙的池塘或小溪。第二說是源於「eelverpool」這名稱,因為以前默西河有大量鰻魚(鰻魚英語為eel)。第三說則為最普遍的認知,是說在利物浦地區有一種外型酷似海鷗的鳥類,叫做利物鳥 (Liver Bird)。而利物浦本來只是一個建造在大池塘(pool)邊的小漁村,村裡的池塘成為利物鳥的聚居地,後人乾脆就把這裏叫成了利物鳥的池塘,就成了Liverpool守護者,傳說利物鳥飛走的那天,利物浦這個城市就會遭受毀滅的命運,從地球上消失。




一般認為英國國王約翰12078月下詔建立利物浦市,但直到16世紀中葉,利物浦還只是一個人口只有500人的小鎮。1650年英國內戰結束後,利物浦才開始發展貿易,居民人數逐漸增加。1699年利物浦成為一個教區parish)。同年利物浦商人的第一艘奴隸船航向非洲。




1715世界上第一個包圍式濕船塢(舊船塢)在利物浦建造完成,而奴隸貿易的利潤幫助該市急遽繁榮。18世紀末,利物浦控制了歐洲41%,英國80%的奴隸貿易。利物浦於18世紀快速發展,其與西印度群島的貿易量超過了該市與愛爾蘭和歐洲的貿易量,也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地區之一。




19世紀初,40%的世界貿易通過利物浦船塢進行。1830年世界上第一條客運鐵路在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開始營運。利物浦日益富裕,人口快速增加,成為英國第二大都市。利物浦從這個時候開始興建大批豪華的建築,例如如聖喬治大廳、萊姆大街車站等。



萊姆大街車站




 


20世紀上半葉,利物浦的移民來自歐洲各地。20世紀中期利物浦開始衰敗,淤積的泥沙堵塞了航道,清除泥沙的成本相當於再建一個新港。新興的大規模遠洋運輸業務轉移到了英格蘭南部的其他城市,與航運相關的行業因此蕭條,利物浦變成了政治極端主義的溫床與犯罪之都。




次世界大期間,利物浦遭受80次空襲,造成2500多人死亡,都會區約有一半房屋受損。戰後,住宅地區和碼頭進行大規模重建,完成英國最大的希福斯碼頭(Seaforth
Dock)
興建工程。




20世紀60年代,利物浦成為青年文化的中心。披頭四等流行樂隊崛起,使該市一躍成為世界流行樂壇的前鋒。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貨櫃運輸的興起意味著利物浦的碼頭成為過時的產物,利物浦的船塢和傳統製造業急劇衰落,20世紀80年代初,利物浦的失業率在英國高居第一。




90年代中期以來,利物浦開始覺醒,全民動員整頓市容、交通、治安,成立「發展與投資夥伴機構」,吸引各方面的資金,開發城市的文化寶藏,經過近10年的努力,利物浦已經開始散發出文化的魅力,經濟成長率高出全國平均水準,市場一片榮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典英倫
    全站熱搜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