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伯爾學院(Keble College)為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位於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對面,19世紀時處於牛津市的邊緣地帶,銜接歷史核心區域與牛津北面的郊區。


為了紀念牛津運動核心人物約翰˙凱伯爾(John Keble),於1868-1882年由建築師威廉˙巴特菲爾德(William Butterfield)設計建造了凱伯爾學院。牛津運動為英國19世紀宗教改革和社會革新運動,約翰˙凱伯爾生前大力鼓吹牛津運動,去世後他的友人以凱伯爾的詩作版稅為基礎,發起募款創辦學院,這是牛津大學中第一個以公開募捐的經費設立的學院。


學院創建時的目標是要吸引比較不富裕而願過簡樸生活的學生,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詩句「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樸素生活,高尚思考。)」為格言,提倡樸實的學生生活,並擴大窮學生進入牛津受教,反映牛津運動的精神。就牛津大學的發展史而言,在普及教育讓較貧窮的學生也有到牛津受教的機會方面,凱伯爾學院發揮了關鍵性的功能。


威廉˙巴特菲爾德採用磚塊為建材,而非牛津大學傳統採用的的石材,這種偏離牛津大學建築傳統的手法,招來許多惡意的批評及輕蔑的對待,當時作家Potter批評該建築「固執的醜陋…只會讓人想到倫敦貧困的郊區」。面對他人對其選材的批評,建築師威廉˙巴特菲爾德回應:「老的牛津學院用了不好的在地石材,因為當時沒有磚塊可用。牛津今日有磚塊可用,就不須要再使用那些不良的石材。」


凱伯爾學院為哥德復興式的建築,外觀以方格紋修飾,生動活潑,令人印象深刻。建築語言也充分實現樸素生活,高尚思考的創校理想,例如學院內的食堂是牛津眾學院中最長的,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為了要搏取虛名聲勢,而是出於能夠一次讓所有學生進入用餐的經濟考量。


 



 


學院內有一個寬廣的四合院,為了紀念另一位牛津運動主要領袖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被命名為紐曼方庭(Newman quad)。學院主建物除了圖書館之外,還有一個以彩繪修飾的禮拜堂,畫家威廉˙霍爾曼˙亨特的名畫《世界之光》,即置放在禮拜堂的偏殿內,供人參觀。禮拜堂為學院音樂社團的主要訓練及演奏場所,在英國戰後的音樂史亦有正面貢獻。


凱伯爾學院以半獨立的態勢加入牛津大學,在當時引起原牛津大學及英國保守人士反彈,所收的學生大多為中產階級,明顯與其他牛津學院的貴族氣息有所不同。在女性入學及後來女子學院的設立上,凱伯爾學院史無前例的開放態度,也成為牛津大學的典範。Sheila Cameron是牛津凱伯爾學院第一任女性院長,當然也是牛津大學的第一位女性院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典英倫
    全站熱搜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