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那塊單一的石頭即為腳跟石


巨石陣的現狀成形於西元前2000年至西元前1500年第三期的時代,這個階段的施作的工程如下:


 1. 「種石」被移走,復於西元前1600年之後,將原豎立的藍砂岩拆除,另外由北邊36公里處運來80塊撒森砂岩(Sarsen boulder),將30塊撒森沙岩圍成圓圈,上面再覆以一圈橫樑石(Lintel stone)成為所謂「Sarsen Circle (撒森砂岩環)」。


 2. 在撒森砂石環的內部建造2支一組的門狀石柱,頂上橫置巨石為楣,名為「Trilithon」(三石坊),共計5組,以中央的1組為中心,向兩側伸出,呈馬蹄形排列,馬蹄形開口面向著腳跟石。三石坊使用的石柱非常巨大,在地表上的最高的石柱高達9.14公尺,重達50噸,表面光滑,楣石與支撐的門柱石都經過仔細加工而建成,此一結構在歐洲巨石建築物中非常特別,獨具一格。
 


3. 接著將拆除的20塊藍砂石加以整修,並排成橢圓形,位置與5組三石坊所構成的馬蹄形相對應。另外,在石環外側土牆的東部挖掘了兩個新的洞穴(編號Z、Y),在入口處重新豎立門柱石,建成巨大的石拱門。
 


4. 這個階段,從威爾斯威爾斯的普瑞希里山運來藍砂岩,總計約有60塊,夾在環狀與馬蹄形狀的撒森砂岩間,只有數塊直立著,有兩塊被用來當柱頂的橫樑。
 


5. 原有撒森砂石環外,另挖了兩條同心圓的坑道,用以增建藍砂岩石柱,豎起3/4圈石柱之後,不知何故突然停工,之後放棄擴建計畫,原先已豎好的石柱被搬走,坑洞也被填平。 



6. 西元前1400年再重新調整藍砂岩的位置,重新排列成圓形與馬蹄形兩種結構,成為今日所見的配置。 


7. 修整土石建物,將原本直徑90公尺的環形土堤,向外擴大為直徑120公尺的土堤。
 


8. 以當時的生產力水準估算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整整施工1年。
 


西元前1100年前後,將原來建築的大道,延伸雅芳河的河邊,屬於最後第四期的完工部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典英倫
    全站熱搜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