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敏寺修道院教堂(Westminster Abbey Church) ,全名為西敏聖彼得學院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Westminster),簡稱西敏寺。歷代英國國王除了愛德華五世愛德華八世之外,都是在西敏寺舉行登基加冕的典禮。

AA2013-0614-04-倫敦-西敏寺1 MG_6615.jpg

7世紀時在泰晤士河的托尼島(Thorney Island)上有人建造了一個小教堂,奉獻給聖彼得。

960年第一批前來倫敦的本篤會教士定居於托尼島,創建修道院,並將原有的小教堂加以改建,取名為西敏寺修道院教堂(Westminster Abbey Church),意即西邊附屬於修道院的教堂。

1050年英王懺悔者愛德華下令修建托尼島上的西敏寺,嗣於1065年完工。1066哈羅德二世在西敏寺加冕,成為第一個在此加冕的國王,登基不久諾曼人征服者威廉一世入侵征服英格蘭,在1066年聖誕節時特別在懺悔者愛德華建造的這座西敏寺內舉行登基加冕儀式,以彰顯其王位的傳承。自此以後直到今日,共有40位英國國王在西敏寺加冕登基。

1245年亨利三世開始建造新的教堂, 理查三世時期持續建造工程,由建築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建造完成,亦即現今教堂最早的建築。

1301年教堂內設置了加冕石「聖愛德華寶座」,從1308年以後歷代英王的加冕典禮都在西敏寺舉行,國王端坐在「聖愛德華寶座」上,由主教為其加冕。

1503年亨利七世開始增建聖母堂。1534年亨利八世脫離羅馬公教,建立英國國教,1540年關閉西敏寺修道院。1560伊麗莎白一世,將西敏寺修道院教堂改為學院教堂並設立西敏學院。自此以後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除牛津劍橋以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英王欽定版聖經(英王詹姆士王譯本)舊約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約的最後二分之一就是由西敏寺的學院翻譯成英文。

AA2013-0614-04-倫敦-西敏寺3 IMG_6634.jpg

1745年增建西塔。

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西敏寺舉行登基加冕典禮。

正面為雙塔造型的西敏寺,平面呈十字型,總長156公尺,寬22公尺,穹頂高31公尺,鐘樓高68.5公尺。教堂內擺放著英國國王加冕登基時使用的「聖愛德華寶座」,寶座下面有一塊名為「司康之石(Stone of Scone)的蘇格蘭命運之石,是從前蘇格蘭國王進行加冕儀式時的坐位,據聞蘇格蘭人現正要求政府將「司康之石(Stone of Scone)返還蘇格蘭

西敏寺也是英國王室的陵墓教堂,愛德華三世以後,查理一世以前的英國君主,除了亨利八世以外,都葬在西敏寺,教堂裡一間接著一間的小禮拜堂內,安置了歷代君主的陵寢,厚重的石材,陰暗的光線,交織出凝重肅穆的氛圍。

國王以外的許多名人也都安葬在西敏寺,貴族可以葬在禮拜堂,而僧侶和與教堂有關的人則葬在迴廊。今天西敏寺中安葬的知名人士有詩人喬叟、查爾斯˙達爾文、查爾斯˙狄更斯、艾薩克˙牛頓、溫斯頓˙邱吉爾等。建立英國君主憲政體制的奧利弗˙克倫威爾死後曾被安葬在西敏寺,但是被後來復辟批的查理二世將他的陵寢掘開毀損遺體。

AA2013-0614-04-倫敦-西敏寺2 IMG_6632.jpg

西敏寺是最顯著的中世紀建築物,在原有的基礎上保持了完整的新哥德式風格。在政治上,西敏寺從11世紀起就是王室權力的象徵,在人類文化的發展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7年將西敏寺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西敏寺今日鉅額的管理維修費用,英國政府、王室及英國聖公會均未給予任何支援,完全依賴門票收入與捐贈,自行籌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ndy 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