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濱度假是18世紀中期英國的流行時尚,位處海濱的布萊頓與倫敦相距不遠,因而成為最熱門去處。英國攝政王威爾斯親王即後來的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為了治療痛風,在1783年首次到布萊頓進行海水物理治療。
1786年喬治四世租下一間農舍,做為在當地渡假療養的居所,後來乾脆買下該渡假農莊。為了宴請貴族賓客的需要,喬治四世於1815年聘請建築師約翰˙納許(John Nash)將農莊拆除改建成宮殿, 1822年完成全部完工,由於其造形取自印度蒙兀兒帝國伊斯蘭穹頂式樣,取名「Royal Pavilion(皇家穹頂宮)」。
喬治四世死後, 威廉四世繼位後短暫使用過,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則將皇家穹頂宮賣給了市議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家穹頂宮曾用作印度傷兵醫院。現在的皇家穹頂宮開放參觀,同時租借給民眾,做為教育活動、宴會和婚禮的場地。
在宮殿的外觀上,約翰˙納許(John Nash)採用了印度蒙兀兒王朝時的伊斯蘭建築形式。室內設計係由弗雷德里克˙格雷斯(Frederick Crace)和羅伯特˙瓊斯(Robert Jones)兩位設計師負責,內部裝飾和擺設在當時流行的「攝政風格」,再加以變形充滿中國和東方的情調。
新古典風格的晚期發展的攝政風格,形成於1810-1830年,當時英王喬治四世尚未繼任英國國王,而是以威爾斯親王的身份攝政,這種藝術風格在英國因此而得名。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攝政風格的工藝品造型更龐大,裝飾更加華麗,偏愛異國情調,喜歡採用具有土耳其、印度、埃及和中國等地風格的造型和藝術元素。
在皇家穹頂宮裡,除了放眼所及都是中國古董擺飾之外,處處可見蓮花造型燈飾、竹藤樓梯、仕女壁畫等等,都是外國人眼裡手下製作的所謂「中國風格或東方風格」,由於血統並不純正,有些東西在中國人看來可以說是不倫不類。
有幾幅壁畫附庸風雅地隨便湊了幾個狗屁不通的中國字寫成橫批或商店招牌,害得我們參觀的時候,笑破了肚皮,現場服務的英國工作人員大概經常遇到這種狀況,也只能陪著我們一起笑,訕訕地解釋說繪畫者真的不知道那些中國字的意思。
留言列表